登录 | 注册 | 帮助

lxbfYeaa  DExWtSbs  1  保安  金永才 
云南花灯戏唯一国家级传承人 12岁学艺一唱48年
2018/6/6 9:06:19  来源:春城晚报

5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元谋县64岁陈申华的“花灯戏”榜上有名,是至今为止云南省“花灯戏”传承队伍中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12岁拜师学艺,15岁成为台柱子。陈申华在“元谋花灯”的艺术道路上,一唱就是48年。

陈申华表演男旦陈申华表演男旦

榜上有名 他成为云南唯一国家级传承人

栉风沐雨千年彝乡,金沙激扬传承技艺。位于元谋县城北部10多公里处的黄瓜园镇大学庄,是元谋花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陈申华的家乡。

这几天,陈申华家中格外热闹。稍显瘦削,但精神矍铄的他,在屋里忙前忙后。杀鸡、宰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祝福和喜悦之际,陈申华更多的是感激和感恩。

前来陈申华家拜访的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其中不乏有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的戏迷,还有方圆几里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民间艺人表演花灯,大多是口耳相传。走进陈家客厅,只见色彩艳丽的扇子、方巾和古香古色的二胡、三弦,将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占了大半。“小桥流水夕阳道啊,观见那人儿生得俏呐……”兴致一起,几人借着酒劲,一个拉着二胡、一个吹着笛子伴奏,在自家小院里,载歌载舞,开心地唱起了元谋花灯。

耳濡目染 他唱花灯戏一唱就是48年



耳濡目染 他唱花灯戏一唱就是48年

黄瓜园镇大学庄村是元谋县有名的“花灯窝子”,在民国前就成立了“大学庄民乐社”,成为享誉全县的一支传统优秀灯社。此次入选的非遗传承人与众不同,他们来自生活,代表了彝家人千年来连绵不绝的记忆。

花灯戏是元谋最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各大节日、婚丧嫁娶的仪式上,广场、路边都会看到花灯戏表演。

从小就对花灯戏情有独钟的陈申华,平时务农,闲时唱花灯,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陈申华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他小时候,彝家寨子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农忙之余看花灯戏、学唱花灯戏,便成了村里孩子最大的乐趣。那时候,只要听见村里有乐器响,大人孩子就会跑去看,大人们如痴如醉地跳舞,小孩也时不时地学着唱上几句。

七八岁时陈申华跟着伯父、小叔随灯社四处唱花灯。1970年,从小对花灯耳濡目染的他,正式拜师学艺。12岁又师从元谋著名传统花灯艺人普继兰学戏,15岁时成为民乐社的一名台柱子。

民乐花灯社成立于清朝中期,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灯社成员上有七旬老翁,下有7岁孩童。拜师学艺后,陈申华成为大学庄民乐花灯社的主角。

陈申华主攻“男旦”,一唱就是48年。他还擅长小旦、花旦、刀马旦的表演,代表剧目有《天官赐福》、《玉乐瓶》、《打草鞋》、《大团圆》、《山伯访友》、《打花鼓》等十几部元谋传统花灯经典剧目。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随便开口哼唱几句花灯调是轻而易举的事。人们爱唱更爱看,每逢灯社演出,村民们就奔走相告,带着老人和孩子前往观赏,人山人海,场面盛大壮观!”陈申华开心地说。


文化广场 是他登台献艺最多的舞台 


文化广场 是他登台献艺最多的舞台

元谋县文化广场是陈申华登台献艺最多的舞台。在那里,他接触了许多的花灯爱好者。他和元谋大多数老人一样,趁着早晨的凉爽在广场上跳花灯舞、唱花灯戏,度过一个充实快

乐的上午。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元谋花灯被称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坏戏,人们不敢在公开场合唱,但在串门、干农活时,只要能相互碰到,就小声地来上几句。”陈申华说。


元谋花灯是以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外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剧种。


元谋花灯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2008年,“元谋花灯”被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元谋花灯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有对劳动的歌颂,对爱情的追求,还有对剥削阶级的怨恨和反抗,内容丰富多

彩,表演风格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是我们灯社的全盛时期,当时有演员百余人,遇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均以花灯戏助兴。一到演出,场地四周观看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陈申华回忆着师

傅给他讲过的故事。


充满忧虑 他希望不在自己手上失传


充满忧虑 他不希望在自己的手上失传


陈申华介绍,元谋花灯分为文戏、武戏、庙会戏3种,其中又分为袍带戏和三小戏。袍带戏场面大、人物多,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多为大中型戏。三小戏突出小的特点,

即小生、小旦、小丑,以演谐趣小戏为主。表演时,表演者倾其所能展示着才艺,观看者笑脸如花愉悦着身心。


现在,民乐花灯社仍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每年八月十六,是 “唾灯”日。“唾”意为商讨,农忙结束后,全村唱花灯的艺人要聚在一起,商讨本年度的“演出计划”。


到次年二三月,春耕开始时,大学庄的花灯艺人会选择一天重新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送灯”仪式,意味着农忙开始,花灯戏演出告一段落。


“以前没有要把花灯戏教给其他人的意识,参加各种比赛、表演之后,看到花灯戏原来能以一个传承的姿态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政府也重视,把花灯戏纳入非遗当中后,我

醒悟过来应该做点什么,起码先带动周边的年轻人,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花灯文化、学习花灯戏。”陈申华说。

可是,传承的路不是那么好走。时代日新月异,新的娱乐方式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而元谋花灯的传承只能依靠口传身授,在几百年间的流传中,不少花灯剧目、曲调、表演形式都

处于濒危状态。“花灯剧的曲调、表演姿势都要手把手教才行,可惜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少了,元谋传统72剧目,现在能够演出的只有40余个。”陈申华对此充满忧虑。


尽管愿意学的人很少,但陈申华毫不气馁。身为“传承人”,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村里的年轻人唱戏,陈申华上中学的孙女也跟着他学花灯戏,这是他觉得最欣慰的事,他希

望这门古老的艺术瑰宝不会在自己手上失传。(记者 夏体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三百六十行劳务网  三百六十行工匠网  三百六十行经理人网
Copyright 2017 杭州钨锋数谷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service400@360laowu.com 微信号:cn360hr
浙ICP备1704256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1650号